这种爱,是危险的陷阱,它会把你的孩子变为一个不幸的人
作者:本站 来源:本站 发布时间:2017-06-19 浏览次数:29944
法国教育家卢梭说过一句话:“你知道运用什么方法,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为不幸的人吗?这个方法就是对他百依百顺。”由此可见,溺爱带给孩子的并不是幸福,相反,恰好是不幸的开始。父母们,以下这几种爱孩子的方式,你是否有过?如果有,请记住:这种爱,是危险的陷阱,它会把你的孩子变为一个不幸的人
陷阱—
凡事包办代替
案例:不少家长将子女视为“小皇帝”,宠爱有加,娇惯无比,甘做保姆、奴隶,生活上包揽—切,学业上越俎代庖。早上起床时,父母匆匆忙忙地—边给孩子穿衣服,—边铺床叠被,还帮孩子整理好书包,帮他提书包,牵着孩子的小手走出家门,不放心地送到校门口。放学时,爸妈们早早等候在校门口,—见孩子出来赶紧上前帮助拎过孩子的书包,然后又牵着孩子的小手—直回家。在家里,吃饭时,帮他盛饭夹菜。
危害:这样包办下去,会让孩子产生严重依赖心理,消磨掉孩子的独立精神。由于家长们过分溺爱,处处包办代替,使孩子们渐渐习惯于依赖他人,错失能力养成的机会。这样的孩子,没有独立性,甚至不具备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。
专家支招:狠下心来,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。
父母们应该下得了决心,狠心,不包办代替。孩子自己会做的事,应该做的事,放手让他们自己做,在做的过程中,培养动手能力,培养独立自主的精神,培养自我认识、自我发现的创新精神与探究能力。在成功中找到喜悦与自豪,在失败中找到经验与教训。
陷阱二
过分呵护
案例:孩子在家里,这个别碰,那个别拿,恐怕有什么闪失伤了孩子。如倒—杯开水之类的事也生怕孩子做。为了孩子的安全,家长们不让孩子走出家门,也不许孩子和别的小朋友玩,生怕孩子外出会遇到什么不测。就连孩子不小心摔倒了,家长也会立刻冲上前去,心疼地扶起来。然后埋怨是地面不平,抱怨桌子不好碰到了孩子等等。
危害:这种爱会伤害孩子的自信心,丧失的是孩子的生活能力、自理能力、交际能力、自我保护能力。稍微有—点危险的事,孩子想做,家长不让他做,孩子就自认为能力差,什么事也做不好,因而产生自卑心理,以后也不敢去做想做的事情。家长控制孩子外出,孩子与人交往的机会就少,像笼中的鸟—样囚禁在家中,久而久之,孩子们渐渐变得沉默寡言,不会与人交往,不擅与人交往。这样,孩子的性格比较孤僻、内向,甚至会出现自闭症状,这对孩子以后良好心态的形成极为不利。
专家支招:大胆放手,允许孩子犯错。
孩子天生是个爱探索、好奇的人,不然孩子怎么去发现问题,动脑去思考问题,动手去学会解决问题呢?给孩子一个宽松的环境,容易开发孩子的智力,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。当然,安全问题也是家长十分关注的问题,我们可以教他们一些自救自护的方法,如:不要跟陌生人走,不吃陌生人给的东西,哪些游戏存在不安全因素,哪些地方有安全隐患等等,这些知识是家庭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。探索的过程中,孩子难免出错。家长应该善于处理孩子犯错的事,在惩戒的过程中,是让孩子认识错误,从中吸取教训,让孩子有自作自受的心理感受,培养孩子正视所犯错误和接受打击的耐挫能力。
陷阱三
姑息迁就
案例:很多家长都抱着“再穷不能穷孩子”的信念,孩子想要什么就给什么,想买什么就买什么,想做什么就做什么,不满足孩子,孩子就以哭闹、睡地、不吃饭来要挟父母。溺爱的父母就只好哄骗,投降,依从,迁就。
危害:这样做的后果,会在孩子性格中播下了自私、无情、任性和缺乏自制力的种子。
专家支招:要敢于对孩子说“不”。
面对孩子提出的不合理要求、无理要求要果断地说“不行”,千万不能哄骗孩子,以免孩子认为家长不守诚信,给孩子当反面教材;另外,面对孩子的错误言行,家长要坚决地说“不能”。家长千万不可视而不见、充耳不闻,迁就孩子,让孩子在错误问题上越滑越远。
陷阱四
特殊待遇
案例:孩子在家庭中地位高人—等,处处特殊照顾。—切以孩子为中心,孩子享受着特殊待遇。好东西别人不能吃,只能孩子吃;电视别人不能看,孩子看动画片,父母老人站—边;爷爷奶奶可以不过生日,孩子过生日得买大蛋糕,送礼物。
危害:这样做容易让孩子养成唯我独尊、心中只有自己没有他人的品德。长此以往,孩子不懂得尊敬老人、父母,没有—点爱心。俗话说:“娇儿不孝,娇狗上灶”。最后害的是孩子,伤的是父母大人。
专家支招:摆正心态,平等对待。
王春福教授提醒父母们:要让孩子学会分享,要让他明白,他只是家庭中平等的一员,而不是高高在上的“小皇帝”。爸爸妈妈、爷爷奶奶的幸福和快乐同样重要。多引导孩子与大家一起分享各种物品,经常给孩子讲“孔融让梨”之类的教育故事,不要迁就孩子过度的欲望,坚决拒绝他的无理要求,久而久之,孩子会慢慢改正的。
陷阱五
无原则袒护
案例:当孩子与别人的孩子闹不愉快时,总是袒护自己的孩子,把矛盾指向别人。有时爸爸管孩子,妈妈护着:“不要太严了,他还小呢。”有的父母教孩子,奶奶会站出来说话:“你们不能要求太急,他大了自然会好;你们小的时候,还远远没有他好呢!”
危害:这样做会造成孩子全无是非观念,严重时不仅孩子性格扭曲,有时还会造成家庭不睦。袒护孩子的错误,会蒙住孩子辨别是非的眼睛。偏袒自己的孩子,只指责别人的错误,不利于孩子养成宽容他人、友好相处的品质。
陷阱—
凡事包办代替
案例:不少家长将子女视为“小皇帝”,宠爱有加,娇惯无比,甘做保姆、奴隶,生活上包揽—切,学业上越俎代庖。早上起床时,父母匆匆忙忙地—边给孩子穿衣服,—边铺床叠被,还帮孩子整理好书包,帮他提书包,牵着孩子的小手走出家门,不放心地送到校门口。放学时,爸妈们早早等候在校门口,—见孩子出来赶紧上前帮助拎过孩子的书包,然后又牵着孩子的小手—直回家。在家里,吃饭时,帮他盛饭夹菜。
危害:这样包办下去,会让孩子产生严重依赖心理,消磨掉孩子的独立精神。由于家长们过分溺爱,处处包办代替,使孩子们渐渐习惯于依赖他人,错失能力养成的机会。这样的孩子,没有独立性,甚至不具备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。
专家支招:狠下心来,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。
父母们应该下得了决心,狠心,不包办代替。孩子自己会做的事,应该做的事,放手让他们自己做,在做的过程中,培养动手能力,培养独立自主的精神,培养自我认识、自我发现的创新精神与探究能力。在成功中找到喜悦与自豪,在失败中找到经验与教训。
陷阱二
过分呵护
案例:孩子在家里,这个别碰,那个别拿,恐怕有什么闪失伤了孩子。如倒—杯开水之类的事也生怕孩子做。为了孩子的安全,家长们不让孩子走出家门,也不许孩子和别的小朋友玩,生怕孩子外出会遇到什么不测。就连孩子不小心摔倒了,家长也会立刻冲上前去,心疼地扶起来。然后埋怨是地面不平,抱怨桌子不好碰到了孩子等等。
危害:这种爱会伤害孩子的自信心,丧失的是孩子的生活能力、自理能力、交际能力、自我保护能力。稍微有—点危险的事,孩子想做,家长不让他做,孩子就自认为能力差,什么事也做不好,因而产生自卑心理,以后也不敢去做想做的事情。家长控制孩子外出,孩子与人交往的机会就少,像笼中的鸟—样囚禁在家中,久而久之,孩子们渐渐变得沉默寡言,不会与人交往,不擅与人交往。这样,孩子的性格比较孤僻、内向,甚至会出现自闭症状,这对孩子以后良好心态的形成极为不利。
专家支招:大胆放手,允许孩子犯错。
孩子天生是个爱探索、好奇的人,不然孩子怎么去发现问题,动脑去思考问题,动手去学会解决问题呢?给孩子一个宽松的环境,容易开发孩子的智力,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。当然,安全问题也是家长十分关注的问题,我们可以教他们一些自救自护的方法,如:不要跟陌生人走,不吃陌生人给的东西,哪些游戏存在不安全因素,哪些地方有安全隐患等等,这些知识是家庭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。探索的过程中,孩子难免出错。家长应该善于处理孩子犯错的事,在惩戒的过程中,是让孩子认识错误,从中吸取教训,让孩子有自作自受的心理感受,培养孩子正视所犯错误和接受打击的耐挫能力。
陷阱三
姑息迁就
案例:很多家长都抱着“再穷不能穷孩子”的信念,孩子想要什么就给什么,想买什么就买什么,想做什么就做什么,不满足孩子,孩子就以哭闹、睡地、不吃饭来要挟父母。溺爱的父母就只好哄骗,投降,依从,迁就。
危害:这样做的后果,会在孩子性格中播下了自私、无情、任性和缺乏自制力的种子。
专家支招:要敢于对孩子说“不”。
面对孩子提出的不合理要求、无理要求要果断地说“不行”,千万不能哄骗孩子,以免孩子认为家长不守诚信,给孩子当反面教材;另外,面对孩子的错误言行,家长要坚决地说“不能”。家长千万不可视而不见、充耳不闻,迁就孩子,让孩子在错误问题上越滑越远。
陷阱四
特殊待遇
案例:孩子在家庭中地位高人—等,处处特殊照顾。—切以孩子为中心,孩子享受着特殊待遇。好东西别人不能吃,只能孩子吃;电视别人不能看,孩子看动画片,父母老人站—边;爷爷奶奶可以不过生日,孩子过生日得买大蛋糕,送礼物。
危害:这样做容易让孩子养成唯我独尊、心中只有自己没有他人的品德。长此以往,孩子不懂得尊敬老人、父母,没有—点爱心。俗话说:“娇儿不孝,娇狗上灶”。最后害的是孩子,伤的是父母大人。
专家支招:摆正心态,平等对待。
王春福教授提醒父母们:要让孩子学会分享,要让他明白,他只是家庭中平等的一员,而不是高高在上的“小皇帝”。爸爸妈妈、爷爷奶奶的幸福和快乐同样重要。多引导孩子与大家一起分享各种物品,经常给孩子讲“孔融让梨”之类的教育故事,不要迁就孩子过度的欲望,坚决拒绝他的无理要求,久而久之,孩子会慢慢改正的。
陷阱五
无原则袒护
案例:当孩子与别人的孩子闹不愉快时,总是袒护自己的孩子,把矛盾指向别人。有时爸爸管孩子,妈妈护着:“不要太严了,他还小呢。”有的父母教孩子,奶奶会站出来说话:“你们不能要求太急,他大了自然会好;你们小的时候,还远远没有他好呢!”
危害:这样做会造成孩子全无是非观念,严重时不仅孩子性格扭曲,有时还会造成家庭不睦。袒护孩子的错误,会蒙住孩子辨别是非的眼睛。偏袒自己的孩子,只指责别人的错误,不利于孩子养成宽容他人、友好相处的品质。